更新时间:2022-09-26 点击次数:
摘要:社会服务作为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新时代背景下,要准确把握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内涵和特征,深刻体认高校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时代要求,全方位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用实际行动肩负起时代赋予高校的责任和担当。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社会服务;责任担当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和社会对高校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高校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校主动把服务国家和社会作为关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选择,通过出人才、出成果和出思想等方式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新时代的战略任务。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我国高校需要认真思考自身的使命和愿景,以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担当。
一、准确把握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内涵和特征 从亨利·纽曼的“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到威廉·洪堡的“大学也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再到查尔斯·范海斯的“大学还是提供社会服务的部门”,大学在历史延展中逐步承担了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职能。社会服务成为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是大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结果,也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方面,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大学需要和公共生活、历史事实以及现实环境保持接触,必须对其所处时代的整个现实环境开放,必须投身于真实的生活,必须整个地融入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载体,大学发展受特定时期国家政治、经济的影响,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在资源日益稀缺和组织不断扩张的背景下,高校必须通过社会服务为可持续发展不断创造条件,否则,高校就难以生存和发展。 学界普遍把社会服务和教学、科研一起作为高校的基本职能,这容易把社会服务和教学、科研人为地割裂,把教学、科研排斥在社会服务之外。事实上,教学与科研本身就是高校社会服务的重要形式,也是高校进行社会服务的基础。“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派生功能,与教学功能和科研功能有着一定的派生关系,是教学和科研功能的延伸。”社会服务建立了高校联系外部世界的窗口,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指明方向,是促进教学和科研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学与科研是社会服务的基础和依归,是源;社会服务是教学和科研的延伸和指向,是流。大学是探索和传播高深知识的学术性组织,核心专长是人才培养和学术发展,社会服务是核心专长的外延。“一个组织的核心专长就像一棵树的根,这棵树的根支配着树的能力,能力关乎树的成长、变化和适应的力量,而能力和树的高度、颜色、形状和生长潜力有关。核心专长的主旨在于鼓励组织滋养根本,而不是一心想着妆点树叶。”如果忽视高校育人和科研的核心专长,社会服务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深层次的社会服务也难以开展。因此,高校社会服务不能零散、简单、自发地游离在科研和教学之外,而是要把社会服务的理念渗透于教学、科研中,发挥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社会服务功能。 二、深刻体认高校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时代要求 布鲁贝克指出,“大学确立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即存在两种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以认识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强调知识的保存、传播与发展,恪守大学发展高深学问和培养心智的传统;以政治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则从社会需要出发,强调大学为国家和社会服务。我国大学从成立之始就担负起了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的重任,为社会变革提供新思想,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这一时期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坚持现代取向的办学理念,秉承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大学使命,赢得了社会声誉和国家支持,为自身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建国初期,我国高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后,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我国高校开始主动服务社会需要。在科教兴国战略引导下,高校新建和重建了许多适应科技发展的专业,培养了大批适应经济建设的人才,通过输出人才和科技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随着“211工程”“985工程”的实施,高校科研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高校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新技术的辐射源,高校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总之,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历史阶段,我国高校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向同行,与国家、社会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共生互动,自觉肩负着服务国家和社会的光荣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一科学论断明确了高等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当今社会,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创新成为时代发展的动力,教育的发展成为国家繁荣、安全以及人民幸福安康的关键,高校必须自觉地担当起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来看,近年来,我国形成了各具特色和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区域被视为实现国家总体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力量。国家深入推进实施的“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成为引领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宏大的时代画卷正徐徐展开,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大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高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通过调结构、搭平台、创载体、建机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在国家战略实施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战略支撑作用。从高等教育发展态势来看,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扬帆起航,新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和实践社会服务职能成为越来越多中国高校的共识。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高校要深刻体认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时代要求,全面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增强活力、提升能力、挖掘潜力,全方位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用实际行动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担当。 三、全方位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1. 以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需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话语权的战略资源,新时代的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高校应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大学的人才供给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支撑的需求日益增加,大学应担当起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民族复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历史使命。 在服务国家战略需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同类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不同。以研究型大学为主的“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办学目标是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支撑国家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以教学型大学为主的地方高校则主要面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结构、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矛盾,不同类型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系统分析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状况,紧密追踪人才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度、人才培养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深入推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探索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机制,建立以国家战略需要为导向、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2. 以科技支撑服务国家战略需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七大战略。每个战略都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每个战略的实施都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持。高等教育作为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和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有113所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奖三大奖通用项目157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72.7%,这充分体现了高校对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要牢牢把握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进一步加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支撑服务国家战略行动,担当起创新驱动发展的职责和使命。 当前,我国高校在科技创新与服务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科技创新资源分布不均、科技创新能力参差不齐、科技创新服务链接机制不畅、创新服务生态环境不完善等,这直接导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使得国家和区域发展难以形成创新驱动模式。因此,高校需认真思考学科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服务链的对接问题,积极引导科研资源嵌入地方支柱和主导产业价值链,加快高校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结合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能力、强化机制、营造环境,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模式与服务模式;通过环境优化、机制创新、平台搭建、基地建设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使大学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基地以及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 以文化引领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国家强盛的根基所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国家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转型,这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支撑,还必须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大学是具有深厚历史传统和学术底蕴的文化组织,是社会精神文明的源泉和宝库,应肩负起保存、传播、培育民族文化,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责任。大学还是社会良心、道德灯塔和文明的策源地,是社会文化和思想精英的聚集之所,能够通过思想观念创新引领推进社会进步。大学要主动承担起人类社会人文化成的文化引领责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的职责和使命。 当前,我国高校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并未充分彰显,高校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些高校对自身文化内涵建设还不够重视。面对新时代文化发展与文化引领的新需要,高校要整合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加强文化传承教育、文化研究评判、文化传播弘扬、文化创新转化等方面的工作,提升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能力,提高中国文化传播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使文化自信充分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各个方面,增强国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定力。高校还要通过融入区域文化建设强化自身办学特色。区域文化影响着大学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发展,要着力激活丰富的区域文化资源,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大学与区域文化传承创新的双向互动。要发挥高校引领区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资源优势,成为区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引领者,又要发挥大学文化在集聚整合办学资源上的凝聚功能,使学校办学特色逐步得到强化。 高校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既涉及学校自身的内涵建设,也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发展大局;需要高校系统思维、统筹设计、主动作为,也需要政府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积极应对。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只是研究型大学的事情,地方高校也能做得很好。只要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有担当、有作为,实现自身发展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同频共振”,不同类型高校都会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发展前景。